再见SATA固态硬盘,我会想你的!生活相对论45

再见SATA固态硬盘,我会想你的!生活相对论45

欢迎大家在B站youtube、微信公众号“生活相对论”、喜马拉雅关注我们

本视频的观看链接:
B站
youtube
喜马拉雅

生活相对论-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生活中的对象

大家好,我是王爷,又和大家见面了。

前几天公司坏了一个八年前的机械硬盘,万幸的是当天上午我才把关键数据给备份了,下午就读不出了…还好损失不大。

次日,我拆了一个家里的SATA的固态硬盘去了公司装上,因为电脑有点古董,传说中的B85+E3V3,并没有M.2接口,所以只能用那SATA。回想一下今年,王爷的电脑上少了5个SATA的固态硬盘,一个坏了找京东退货,出掉了一个,带了两个去公司,还有一个给老婆做移动硬盘了。目前为止王爷的电脑上居然没有一个SATA的固态硬盘了。遥想三年前,装机的时候,为了能装更多的硬盘,特意选择了一个带有8个SATA口的主板,还多花了至少四百块,现在只接了五十多T的四个机械盘,想想都心塞。

那么为什么SATA的固态硬盘会离我,嗯不光是离我,而是离我们而去了呢?

这就要从固态硬盘的发展开始说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固态硬盘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出道即巅峰,然后质量表现越来越差。在固态硬盘诞生的初期,采用了SLC的存储方式,Single-Level Cell,每个Cell单元只存储1bit信息,也就是只有0、1两种电压变化,SLC的速度快稳定性强,通常有几万到几十万次的P/E写入寿命,但是他的价格很难降低,随之就出现了MLC,Multi-Level Cell,又称2bit MLC,每个cell单元存储2bit信息,电压有00,01,10,11四种变化,它比SLC的容量大了一倍,但是他需要更复杂的的电压控制,加压过程用时也变长,意味着写入性能降低了,同时可靠性也下降了,但是依然能有2000-10000次的写入寿命,现在看来MLC可能是企业级的最佳解决方案;然后是TLC,Trinary-Level Cell了,每个cell单元存储3bit信息,电压从000到111有8种变化,容量比MLC再次增加50%,成本也更低,但是架构更复杂,P/E寿命也降至1000-3000次,可能是消费级的最佳解决方案。接着是QLC和PLC分别代表了4bit和5bit,速度和寿命都令人作呕。

因为绝大多数用户并不需要很长的寿命也不需要很快的速度,所以固态硬盘行业一直在倒退式发展。民用产品越来越垃圾,直到出现QLC接近无法使用的程度。同时国内回收坏掉的固态硬盘颗粒加上主控出的山寨盘也在一定程度上蚕食了低端硬盘的份额,这些盘99%都是垃圾,但是对于很多用户确实也够用。

但是因为新技术和新接口的出现,速度并没有和想象中的一样大幅下降。厂家在价格和速度之间取了平衡点,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这几年又兴起了硬盘的捡垃圾行动,企业服务器淘汰的硬盘,加上奇亚币的兴起和消亡。导致了市面上有了越来越多的二手企业级固态硬盘,他们无论速度和寿命都远远的优于民用消费级硬盘,有的寿命甚至达到了几十倍,哪怕他们的寿命过半,在质量上也远远的优于民用级硬盘。唯一的缺点是大部分没有质保。但是他价格便宜啊,十倍的寿命,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容量,价格比民用盘还要低。这就区分开了用户群体,需要更大更快更好质量的用户去捡所谓的电子垃圾,而没有什么需求的小白反而纷纷去购买全新的真垃圾。从而导致了厂家完全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去生产大容量的SATA固态硬盘。这还导致了垃圾市场里面SATA的固态硬盘价格反而高于M.2和U.2的硬盘。要不是一般主板只有两三个M.2接口外加一两个可以转化的PCIe接口,最多只能接着三四个NVME的硬盘,不会有玩家会再去选择SATA硬盘了。而作为小白用户,通常装机选择一个三百多块的500/512GB消费级M.2硬盘也足够日常使用了。只有老电脑省级菜会选择使用SATA的固态硬盘。

回想王爷的SATA硬盘使用历史,2012年的618期间买了第一个镁光的128G MLC盘,买过60G/120G/128G/240G/256G/480G/500G/720G/1000G的SATA固态硬盘,包括自己用,公司买,父母老婆老丈人用一共肯定超过了50个,这次离开SATA的固态硬盘,可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很可能是永别。

唯二可能不是永别的理由是1在公司使用,2在很低的价格弄个1.6-2T的高寿命盘(>1dwpd)来做下载盘。

尾巴:这几年离开我们的事物有很多,从固定电话到传真机;从现金到ATM机;从便携式MP3到卡片相机;从小容量机械硬盘到SATA的固态硬盘。时代在进步,加上经济下滑迫使厂家将用户群更细分,导致很多低端产品存在,但是我们看不到或者不屑去看。

更多的产品死在沙滩上。追逐时代的浪潮我们才能走的更远。一路走好!